首页 >> 先进典型 >> 【新时代贵州退役军人奋斗榜样】退役军人花兴江:永远跟党走,共筑致富路
详细内容

【新时代贵州退役军人奋斗榜样】退役军人花兴江:永远跟党走,共筑致富路

时间:2023-02-22     【转载】   来自:贵州省退役军人事务厅   阅读

小青瓦木楼、四合院住宅、民俗走廊等具有布依民居特色的建筑错落有致,吸引众多游客来到贵阳市乌当区新堡乡王岗村游玩。坐落在村口的“兰花院”,生意也十分红火。“如今村民生活富裕了,村子变得更加美丽,在党和国家的带领下,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。”“兰花院”老板花兴江感慨地说。

今年49岁的花兴江,是土生土长的王岗村人。1993年,19岁的他应征入伍。在部队的4年期间,他多次获得部队嘉奖,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1997年12月,花兴江退役回到家乡。当时,从村寨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只有他家门前一条凹凸不平的狭窄土路。因为基础设施和经济条件的限制,村民们只能靠种植水稻、玉米、油菜等传统农作物为生,每亩地年产值不足千元,村民们生活十分贫困。为了增加收入、改善生活,花兴江离开家乡来到市区打工。

2007年新堡乡开始对王岗村进行改造,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带动经济发展。花兴江听取了乡党委乡政府建议,回乡搞农家乐。当时村里的路不平坦,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都比较落后,回乡发展不仅辛苦,还可能血本无归。但是作为一名退役军人、一名中共党员,他考虑的更多的是责任,必须响应政府号召为家乡发展出一份力,他毅然辞职、返乡创业。

在乌当区委、区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,新堡乡凭借王岗村独特的布依文化和优美的自然环境,着力打造以生态旅游、农家休闲为主的布依美食文化村——王岗“庖汤第一村”。2007年12月王岗“庖汤第一村”开村,花兴江的农家乐也同时开张了。刚开始营业时游人很多,生意不错,一个多月算下来,花兴江的收入比在外打工多得多。

可是,庖汤村才开了一个多月,就遇上了2008年特大凝冻灾害,王岗村的农家乐也被按下了“暂停键”。冰,封住了村庄和房屋,也封住了进出村寨的道路。原本已经准备好迎来客流高峰的花兴江头上被浇了一盆冷水。一个多月时间,游人进不了村寨,没有生意,收入为零,还要支付员工工资,这给花兴江带来巨大打击。但是他没有轻易放弃,而是在这个空档期对农家乐环境进行了规划提升,与此同时,乡党委和政府也向他伸出了援手,帮助他渡过了难关。开春后,村里的游客慢慢多了起来,花兴江家的农家乐生意也渐渐好了起来。

2010年,贵阳市第四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乌当召开,王岗村作为乌当区重点打造的乡村民俗生态文化旅游精品示范点的“泉城五韵”之一的“福韵王岗”被正式推出。借助这一契机,花兴江加大投入,扩建农家乐并取名为“兰花院”。在结对帮扶单位黔灵大酒店大厨的指导下,花兴江将王岗布依族传统菜肴的“三盘四碟八大碗”进行改良,使其品质更优、味道更好,备受游客青睐。旅发大会后,花兴江的“兰花院游客激增,每个周末平均接待150余人,当年就接待了上万游客,实现了年盈利70余万元。

“当年办农家乐的时候,真没想到生意会如此红火,多亏了党和政府给予的支持和帮助。”花兴江回忆起创办农家乐的经历时说到。

致富不忘带乡邻。为了帮助乡亲们增加收入,花兴江聘请了3名村民作为长期工,旅游旺季时还会请一些村民帮忙,让他们挣一些“外快”。花兴江还动员村民养猪、养鸡、种绿色蔬菜,高价购买作为庖汤食材,既能保证食材健康新鲜、菜肴品质上乘,还带动群众增收。用不完的食材他还帮助推销给游客,一年时间能帮助村民们销售40多头猪、若干土鸡和蔬菜。

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,“庖汤第一村”名气越来越大,王岗村开农家乐的人家也越来越多,从最初的3家增加到现在的32家,村民依靠乡村旅游,人均年收入从2007年的3000多元,提升至现在的近2万元,翻了几番。

物质生活富起来的王岗村民,对精神文化有了更高的追求。每年过完春节,乡村旅游餐饮高峰期过后,花兴江便自愿当起旅行团团长,把村民们组织起来,乘飞机、高铁到省外旅游,或自驾到省内景区游玩,除了放松身心,还充分学习吸收其他地方旅游餐饮业的先进经验,不断提升家乡旅游餐饮产业品质。

退役不褪色,退伍不退志。不管是在部队还是回到地方,花兴江始终跟党走,意志坚定、拼搏奋斗,用勤劳创造了幸福生活,也助力更多村民走上致富路。


seo se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