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> 先进典型 >> 【新时代贵州退役军人奋斗榜样】“兵支书”潘凤师:乡村振兴一线展风采
详细内容

【新时代贵州退役军人奋斗榜样】“兵支书”潘凤师:乡村振兴一线展风采

时间:2023-04-10     【转载】   来自:贵州省退役军人事务厅   阅读

贵州曾经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、贫困程度最深、贫困面最广的省份,如今是全国减贫人数最多的省,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精彩篇章。在贵州脱贫攻坚、乡村振兴的战场上,有一群身着迷彩服的“兵支书”,他们扎根泥土,用辛勤奋斗带领着群众增收致富,潘凤师便是他们的其中一员。



潘凤师


潘凤师2000年12月入伍,在部队期间表现优异,曾获得“全团优秀士兵”“优秀士官”“武器管理装备先进个人”等称号,2005年他退出现役到企业工作。2018年,潘凤师响应县委“雁归工程”的号召,放弃企业的高薪回到家乡,成为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九阡镇月亮山村党支部书记。


潘凤师便是土生土长的月亮山村人,出生在这片贫瘠的土地,贫穷落后是他对家乡最深刻的记忆,吃饱、穿暖、能读书是他儿时最大的幸福。他深深知道,搬出大山是全村人唯一的出路,于是他立志带领群众搬出山村拔穷根。起初,因为故土难离,在一系列的未知与不确定因素面前,群众非常排斥,见到他就躲、隔着门缝对话,甚至对他进行挖苦与谩骂!而那些思想前卫但又不符合条件的人为了得到搬迁机会,经常从中作梗,移民搬迁工作一度陷入困境。但再难也阻挡不了他的执着与毅力,多少次的群众会议从太阳落山开到深夜凌晨。反复地用脚步丈量、用汗水浇灌,投入无数的情感,几年间他动员所有条件允许的群众到镇上买地建房,没有条件的,通过享受移民政策,整村搬出了大山。


搬得出只是第一步,稳得住、能致富才是目标。面对群众无事可做、没有经济来源的局面,潘凤师想尽办法,征集了150多个岗位,引导群众创业就业,跑运输、开理发店、酿九阡酒等,形成争相创业的月亮山村品牌。他还带头种植蓝靛、白茶、猕猴桃等,现在的月亮山村目之所及,漫山遍野的生态经济作物。


面对群众“等靠要”思想严重这一问题,他倡导群众树立“先富脑袋再富口袋、做不成大老板也要做成大师傅”的志向,让群众从思想上发生改变。面对错综复杂的基层治理工作,他以既来之则安之干好之的信念,公正处理每一件事。工作中努力练就张嘴能说、坐下能写、遇事能办的能力,立志成为一名有情怀、有格局、有担当的新型支书。身份是一种责任,作为一名共产党员、退役军人,他始终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。新冠肺炎疫情来袭,他连续39天冲锋在抗疫一线;汛期到来,他半夜驱车到河边观察水位,疏散群众;凝冻天气,他率队徒步8小时到老村看望被困老人……他以自己的努力,让群众看到希望。


作为党支部书记,他把“强堡垒、争一流”作为己任,先后完成软弱涣散党支部的整改工作,把组织建设同乡村振兴列为攻坚目标,通过乡贤回引,鼓励企业管理人员、在外经商人员、退役军人、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,配齐建强组织队伍,有效提升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。


作为合作社理事长,他筹建成立的合作社承揽垃圾转运、承办大型宴席、成立汽车租赁公司等9个板块的业务,实现创收100万余元。做给群众看、带着群众干,全村“搬出地有产业、搬入地有企业”的格局正在形成,成为全州的样板。


作为一名网格员,他给老人理发、疏通厕所、接送看病,资助贫困学生等等。


作为土生土长的月亮山村人,他深切感受到因疫情影响家乡发展受到的危机,为提高群众应对不可控因素的能力,他带头发起“三千行动”,即“每户每年酿造1000斤九阡酒,回老村管育(种)1000棵树,劳动力每月存储1000元”的后驱经济,打造“人勤业兴、富民强村”新典范。


村里面工作很辛苦,他也时常感到委屈,但他无怨无悔,他坚信只要心里装着群众,群众就会支持拥护,乡村振兴就有希望。几年来,他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“忠诚、实干、笃行、担当”的人生誓言。

技术支持: 贵州网站建设中心 | 管理登录
seo se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