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北京海淀:创新路 情拥军时间:2023-10-09 为解除现役军人后顾之忧,北京市海淀区创新解法,出台立功受奖军人子女入学重点保障政策,将落实“助力随军家属就业工程”通知精神写入《海淀区随军家属接收安置办法》,研发现(退)役军人服务“一网通办”工作平台;创建退役军人创业就业基地,蹚出了一条在超大城市、高学区、新技术地域解决部队“军人安置、家属就业、子女入学”难题的新路。 规范化保障——让军功辉映军娃入学 海淀区尤其是优质学校,学位资源有限,这成为周边部队军人子女入学的矛盾焦点。逐个协调不现实,必须实现规范化保障。2017年7月,海淀区出台立功受奖军人子女入学重点保障政策。 出台政策不容易,落实政策更需要过程。6年来,海淀区不断巩固深化“就近+协调”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工作机制,在区教委的支持下,保障军人子女入学总体数量8000余人,对荣立二等功以上和特殊岗位、特殊贡献军人子女保障入读优质中小学校。这一举措极大激发了驻区部队官兵安心服役、矢志强军的政治热情。 引导式就业——让军嫂带着荣誉感上岗 由于驻军数量大,海淀区年接收安置军嫂数量几乎占全市计划总量的十分之一。“当前,随军家属的就业状况与前些年相比已经完全不同了。”海淀区双拥办工作人员介绍,“前些年,随军家属大多数需要等待岗位。而现在的随军家属,学历与素质较高,安置好、使用好这批人才,对我们来说是新的挑战。” 海淀区因此制定《海淀区随军家属接收安置办法》,在全市率先落实“助力随军家属就业工程”通知精神。随军家属对就业安置的期望值越来越高,大多希望在体制内单位就业。海淀区因势利导,在拓展就业渠道中坚持引导式服务,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家属进入社会公益性岗位,不仅优化了整个军人家属就业结构,也强化了他们的荣誉感。6年来,海淀区先后接收安置随军家属上千人,每年召开专题会推动政策完善,在社区工作者岗位招聘中拿出20%定向招聘随军家属,帮助随军家属实现就业。 阳光安置——让部队官兵不为就业安置担心 为了不让部队官兵为退役后的出路担心,在安置转业军官工作进程中,海淀区坚决贯彻公平公正公开原则,大力推行“阳光安置”,切实做到政策规定、安置程序、安置计划、考试成绩和安置结果“五公开”,确保转业军官本人满意、部队满意、接收单位满意。 海淀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还制作详细的报到须知,方便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办理手续。同时,海淀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举办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,为自主创业退役军人提供富有活力的创新环境。 6年来,海淀区用于国防建设的经费同比增长50%,接收退役军人同比增长29%,接收随军家属同比增长6%,协调军人子女入学同比增长8%。 文/ 郝士德 |